>**“爸爸以前总怪你反应慢。现在我知道了,不是你听不到,是我一直没学会等你。”**

        这条视频转发超百万,评论区几乎被泪目表情淹没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在这一切背后,唯很李和她的团队并未停下脚步。他们启动了“种子计划”??将《志远》的创作方法论拆解成模块化课程,免费提供给全国特殊教育机构。阿阮负责触觉叙事模块,晓薇主攻肢体语言剧场,林哲则开发了一套适用于不同地形的自然声学搭建指南。

        程砚秋承担了最难的一部分:**口述史戏剧化训练营**。他每周飞往不同城市,带领残障青年将自己的经历改编为十分钟微型剧目。这些作品没有舞台,常在地铁站、图书馆、医院走廊即兴上演。观众往往是偶然路过的人,起初驻足出于好奇,离开时却常常红着眼眶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一次,在广州一家康复中心的小礼堂里,一名患有脑瘫的年轻人演完自己的故事后,全场寂静。他结巴地说:“谢谢……你们……愿意……听我说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台下一位母亲突然站起来,鞠躬致谢:“对不起……我也有个女儿,我一直觉得她不该太张扬……今天我才明白,她的声音值得被听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程砚秋在笔记本上记下这句话,后来把它写进了新书《非正常叙事Ⅱ:证言的重量》的序言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并非所有回响都是温暖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某夜,唯很李收到一封匿名信,没有署名,纸张粗糙,字迹歪斜:

        >“你们吵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>有些人天生就不该发出声音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