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暴愈演愈烈。

        支持者称他们为“新时代的文化起义军”,批评者则斥之为“煽动对立的极端分子”。教育部内部争议不断,有官员私下警告:“再这样下去,融合教育会被逼上政治化道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但谁也没料到,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场意外。

        某日,一名十二岁盲童在观看《志远》纪录片后,用家里的老旧点字机打出一篇作文,题为《我也想当校长》。文中写道:

        >“妈妈说我看不见黑板,所以不能当老师。可程砚秋老师看不见舞台,却能让几千人听见他的声音。如果我能用心记住每一首诗,用手摸清每一个字,用耳朵分辨每个人的语气,为什么不能站在讲台上?

        >我不要别人替我说话。我要自己敲响上课铃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篇作文被语文老师上传至网络,迅速引爆舆论。三天后,当地教育局宣布破例允许该生报考师范类院校,条件是建立专项评估机制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决定如同打开闸门。紧接着,六省联合发布《残障人士职业准入试点方案》,首批开放教师、法官、播音员等traditionallyrestricted职业岗位的资格考试绿色通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而这一切的源头,仍是那场在废墟中举行的演出。

        半年后,《志远》受邀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展演。演出地点设在历史悠久的圆厅剧场,全场座无虚席。当最后一段摩斯密码通过地板传遍大厅时,许多外交官不由自主地伸手触地,仿佛要确认那震颤是否真实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