例如崇祯十五年使用此法铸造的“定辽大将军”铜炮,全长3.8米,内径10厘米,采用该工艺后耐用性比纯铁炮提高5倍,早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罗德曼法200余年,
为了这个目标,孙元化几乎住在了火器厂。他与工匠们同吃同住,在炽热的熔炉旁挥汗如雨,在冰冷的铁模前反复调试。
失败了一次又一次,图纸堆满了案头,废品堆成了小山。他那身官袍,便是无数次亲临一线、与工匠们并肩奋战的见证,早已不复当初的整洁。
“孙主事,”一位头发花白、经验最丰富的铸炮老师傅走上前,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的激动,
“四门炮都已检查完毕,铁模严丝合缝,铜壁浇铸均匀,无砂眼、无气孔!铁胎铜壁结合处也打磨光滑,堪称……堪称完美!”
老师傅的手微微颤抖,他干了一辈子铸炮,从未见过如此精良的炮身。
孙元化伸出手,粗糙的手指缓缓抚过炮身那独特的、由内而外透出的金属质感。内层是深沉坚硬的铸铁,外层则是相对温润的铜,两者在高温下熔铸结合,浑然一体。
“孙主事,您看这结合处……”老工匠头儿老张凑过来,指着炮身中段一处接口,声音带着一丝忐忑,
“按您说的法子,铁芯刚铸好,还烫得吓人,咱就赶紧浇铜……这铜汁子跟铁芯子,真能‘咬’得这么死?”
孙元化用力按了按那结合部,感受着其下传来的坚实触感,脸上露出一丝笃定的笑容:“张师傅,放心!这法子,妙就妙在一个‘趁热’和一个‘咬合’!”
他指着旁边一块冷却的边角料断面,对围拢过来的工匠们解释道: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