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,关于一个女子要参加科考的消息就在市井间传遍了。
朝廷和府学则就理学、蜀学和新学的优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。
许多临安名士、大儒,尤其是理学大家、蜀学大家和新学大家纷纷下场。
第三天,引起这场学术辩论的“罪魁祸首”曝光了,他就是左谏议大夫,杨沅。
杨沅依旧毫不知情,专心致志地做他的文章。
“四川地方的官田,多在西军掌握之中,嗯……,这和其他地方的官田性质有些不同。
看来,我应向官家进谏,除四川之外,其它诸路营田、租田和部分经营不善的屯田,可以先予……”
“崔给事,你有事吗?”
杨沅正盘算着,就见崔白榆在门口探头探脑的,便出声问道。
崔白榆呲牙一笑,进门施礼道:“杨谏议,前两日您领来那个女子,是个童生吧?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