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澈二十五岁,比杨沅只大了两岁,但“长兄如父”这个理念,却是深植在他心中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自从认回了二弟杨沅,他就把“长兄如父”的责任背在了肩上,为他兄弟操碎了心。

        二弟杨沅流落北方多年,颠沛流离的少了教育,所以刚回来时,写出来的字都多是缺胳膊少腿儿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杨澈就紧急给自己的兄弟开始补习功课,教他读书识字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宋天下,尤其是临安地区,就算是普通百姓也鲜有不识字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自家兄弟如果想要在这里混出点出息,怎么能做个半文盲?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令他欣慰的是,二弟天资聪颖,进步神速,一学就会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让杨澈既感欣慰,又常常自责。

        以二弟这样的天资,如果当初不是遗落在北方,而是从小送去求学,说不定现在已经考了进士,光宗耀祖呢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兄弟二人都已成年,再想习文怕是来不及了,所以杨澈不仅教二弟读书识字,还特别重视教他习武。

        习武虽然未必一定能用于沙场,可习武不仅强身健体,而且能锻炼胆魄和意志,杨澈自然倾囊相授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