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牛二虽然是村子里唯一的读书人,但他因为自己农民的身份,骨子里一直很胆小,怯弱,自卑,甚至有些自私,不过他也有优点,而他的优点就是善良,同时还有一股只要认定的事,八匹马都拉不回头的牛劲!”
“正是凭借着这股牛劲,牛二才考上了镇里的中学,当然他回到村子里,村民们都喜欢调侃他是读书把脑子读傻了的书呆子,只是牛二也不喜欢和大家理论,因为他从小到大,已经习惯了大家拿他开玩笑。而且比起镇上的那些同学,他能感觉到村民们也没有恶意。”
“抗战爆发之后,学校停课了,牛二没有在镇上找到工作,也只能被迫回到农村生活。”
然后接下来的剧情,也就和第一个版本的故事线重合了,他暗恋上了村子里性格泼辣的寡妇九儿,这一天,八路军在转移前,将一头生产牛奶、保障伤员营养的奶牛托付给了他们石头村的村民照料,并留下了‘人在牛在’的嘱托。然而大多数村民都不想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任务,最后村里的老人开会决定,把这个光荣的任务,交给了牛二……
看过原著的都知道,黄渤饰演的牛二性格是比较搞怪的,这也为电影本身沉重而严肃的基调注入了荒诞的元素,让观众看起来会比较轻松,可以说这也是电影的一大卖点。
但是陈浮生这一改,人物性格完全变了,也等于说,接下来他在诠释牛二这个角色的时候,也没法再借鉴黄渤的表演方式,这是否意味着电影将失去一大卖点呢?
其实不然!
首先,就算陈浮生不改人物性格,他在表演的时候,也演不出黄渤的那种独属于他的喜剧效果。
反而可能会出现照猫画虎反类犬的失败案例。
其次,陈浮生虽然改了人设,改了人物性格,但是核心他没有改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