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看这笔筒的颜sE,明明是竹子,都已经是深棕sE了,而且能看到包浆,证明传世相当久。综合看起来,最晚也是清代中期的物件。卖十五一件,其实也不算贵。”
“说不定是伪造的呢,你不也给我讲过假文物的故事。”夏琳抬杠,“你也说了,真正的好东西,人家文物商店早买走了,还能落你手里?”
“这件笔筒是伪造的可能很小。”周颂很客观地回答,“文玩类的文物本来就不好卖,造假意义不大。而且上面只刻了两行诗句,题款、名章一概没有,讲故事都不好讲,怎麽拿出去骗人。我倒觉得,这件笔筒是那会儿文人自制的小玩意,经历两三百年,一直流传到现在,算是运气不错吧。”
“上面刻的什麽诗?”夏琳有点儿好奇,拿过笔筒看了一眼,又还给了周颂。连行带草,看起来费劲,还不如让周颂去费这个眼神。
“新诗乐府传桃叶,定本名山署雁楼。”周颂仔细辨认了一下,才念出来,随即就睁大了眼睛,“不会吧?”
“什麽不会?”夏琳忙问。
“这两句诗我见过,在我姥爷家的一本旧书里。”周颂一边回忆,一边对夏琳复述,“说是明末清初,钱塘有一位剧作家徐士俊,他的书斋就取名叫‘雁楼’。这两句诗,是一个朋友送给他的。”
“所以,这个笔筒是你说的那个徐什麽,他自制的?”夏琳连忙问道。
“这就不知道了。”周颂摊开双手,“我知道‘雁楼’这个典故就已经不错,到哪儿去知道他有没有自制过笔筒?反正这个笔筒我不打算转手去卖,有没有故事可讲,也不重要了,留着当个传家宝就挺好。”
“十五块钱的传家宝……”夏琳嘀咕着,“你可真好意思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