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,杨沅就给到了晏丁他想要的一切,晏丁马上就利用他国子监司业的身份,技巧地引导起国子监的学生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学生们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,对于张宓一案,他们也都听说过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他们原本也没有想及那么深的根源问题,而是把论点集中在了张宓这一个例、这一个人身上。

        晏丁只是在每月小考的时候,把这个月小考的试论题考题,和张宓杀人藏尸案联系了起来,并且在题目中提到,试论此案令三法司争执的根本原因与“不杀士大夫”的传统理念之间的联系。

        小考结束了,但是这个话题才刚刚开始,它就像决了堤的洪水,成了整个国子监争论热议的焦点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杨沅款待晏宁的时候,王大少和樊举人也宴请了曾响应杨沅,为岳飞鸣冤的太学学生程宏图、宋芑。

        作为学长,王大少请这两位一腔热血、满心正义的学弟喝了顿酒,席间只一番议论,程宏图和宋芑就成了两个火种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他们的归去,“不论何种情形,都宽赦不杀士大夫”的利与弊,就成了太学的议论焦点。

        张宓倒下了,那座无形的诫石碑,现在驮到了他的背上,能否随之倒下,就和张宓个人的生死,密切地联系了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时,枢密院勘印房也有动作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