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时,他们就能在考场中自由走动了,除了不能离开考场,倒是没了诸多的限制。

        交卷之后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,整整三天就圈在那小小号房之内,一刻不得离开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在唐朝科举时是没有号房的,一人一席,坐那儿答卷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考生可以自由走动,休息时也可以散步、上茅房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情况下,考试的时候传纸条还是很方便的,写的快的人甚至可以和别人换卷子,代为作答。

        著名的“考场及时雨”温庭筠就经常帮别人打小抄,他自己五次落榜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太喜欢作弊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作弊却不是为了给自己打小抄,而是无私地帮助“同学”,也算一个极有性格的人物。

        以致于温庭筠后来报考时,考官就给他单独安排座位,单独安排监考,把他当贼一样看着。

        真正严厉的是明朝和清早期,到了清晚期,考纪也是荡然无存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光绪三十年的时候,开封会试,忽然有人大烟瘾犯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考生们倒很仗义,四处打听帮着找大烟,最后找到几个同好的考生,可惜带的不多,于是竟然向“号管”请求帮助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