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是只能安顿好两个小的,目送宁凝出门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如今应该是十一月初,西北边陲地区已经开始变冷了,这几天又刚下过雨,天也未放晴,因此路上行人寥寥无几。

        等宁凝来到桃李镇,也不过上午九点钟左右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边陲小镇压根谈不上繁华,镇上的街道极窄,房子却是比底张村的强一些,大多是砖瓦房。宁凝一到镇上就直奔典当行,将几件银货一口气全当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那银手镯和银簪的成色倒是不错,统共当了六两银子,她根据原主的记忆,得知此地一斤大米大约需要十文钱左右,粮价格还算平稳,这几两银子也算是一小笔巨款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身上有了银子,宁凝心里就有了底,从当铺出来后就直奔粮铺,一口气买了五十斤米和五十斤面,家中只有一个放米的大缸,于是她又花了五个铜板在粮铺买了一个装面的坛子。

        想了想萧家那宽敞的后院,她又拐到隔壁商户买了两只母鸡和四只小鸡仔,大的牲畜她不会养,养几只鸡下蛋给家里加个餐还是可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身上的银子还没揣热呼呢,这就花出去了小二两,想起家里两个小萝卜头缺油水的样子,她咬了咬牙,找到镇上的肉铺,一狠心割了五斤猪肉,尽量选了肥瘦相间的,按照宁凝自己的口味,自然是喜欢吃偏瘦一些的猪肉,可是萧家上下一看就营养不良,肚子里缺油水,肥一些吃着才香呢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后又买了两块猪板油,萧家那个情况,怕不是连日常的油都没多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她看了看肉铺档口,桌下的水桶里扔着几根猪大骨和两副猪下水,当地人大概不知道要怎么吃,并且猪下水不好处理,所以根本卖不出去。但是猪大骨炖汤可是大补,家里几口人正缺油水呢,买点回去炖汤,或是直接喝或是下面条来吃,都可比早上的稀粥强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肉铺老板见这些往日没人要的“废料”竟也有人买,大喜过望,倒也不多要,八枚大钱就让宁凝提走了一副猪下水和三根猪大骨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